沉痛悼念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厄恩斯特教授
当地时间2021年6月4日,理查德·厄恩斯特(Richard Ernst)教授,于苏黎世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厄恩斯特上世纪50年代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urich)学习化学工程,1962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来移居美国,在瓦里安公司(Varian Inc.)从事核磁共振仪器研发工作。1968年,回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并担任教授。
理查德·厄恩斯特作为国际核磁共振领域的先驱者,他发展了应用核磁共振研究临近原子相互作用的技术。科学家可以使用此方法确定分子的三维结构。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厄恩斯特教授将其一生奉献给核磁共振事业。厄恩斯特逝世,是世界核磁共振领域的巨大损失。厄恩斯特教授千古!
(北京厄恩斯特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翻译并整理)
诺贝尔奖得主厄恩斯特小传
1933年,厄恩斯特出生在瑞士温德萨,这是一个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小城,同时充满了艺术和工业气息。一方面,无价的艺术珍藏和一个很小却是一流的交响乐队使小城声名远扬;另一方面,柴油发动机和铁路机械等重型机械制造业为温德萨的繁荣提供了商业基础,这种独特的城市气息使得小小年纪的厄恩斯特兴趣广泛,而当时,大提琴是他的最爱。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厄恩斯特的一生。
13岁的时候,小厄恩斯特在家里的阁楼上发现了一个装满化学药品的盒子,这些药品是他的一个叔叔留下来的,叔叔是一个冶金工程师,对化学和摄影都很感兴趣,可惜很早就过世了。厄恩斯特立刻就被迷住了,开始尝试用它们进行各种想像的实验。结果,有的发生了爆炸,有的则产生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毒气,充满了整个房间,让他的父母心惊肉跳,但是小厄恩斯特却安然无恙。
经历过这些让人心跳的尝试,厄恩斯特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找来所有可能得到的化学书籍进行阅读。厄恩斯特说:“很快,我就意识到我将成为一个化学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因为我想弄清我的化学实验和自然界中隐藏的秘密。”
因此,读完中学之后,厄恩斯特满怀希望与热情地进入苏黎世著名的联邦理工学院学习化学。
从开始投身于化学研究到1991年因发明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获得诺贝尔奖,厄恩斯特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对自己能成为最终的幸运儿,厄恩斯特将成绩归功于“是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造就了我的成就”。
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厄恩斯特像在中学时一样,继续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获得真正的化学知识。大学毕业并服完兵役后,厄恩斯特决定在贡斯阿德教授的实验室开始博士论文研究。他的想法被接受,并有一位非常有才气的年轻科学家汉斯普拉马斯协助,厄恩斯特认为这是他幸运的开始。两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设计和制造改进核磁共振仪的先进电子设备,他们设计的两种谱仪被当时瑞士的一家电子公司采用,并在全欧洲销售。
1962年,厄恩斯特获得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他决定到美国找一份产业界的工作,最后他选择了瓦里安公司,并于1963年加入到该公司工作。这次选择被厄恩斯特看做又一次幸运,因为当时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为该公司工作,其中之一的韦斯登安德森教授正在试图发明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1964年,发明取得了重大进展,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1968年,厄恩斯特回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继续为改进核磁共振方法进行研究。这期间,又一件幸运的事发生了,厄恩斯特说:“当时我的第一个研究生托马斯鲍曼访问南斯拉夫,在那儿拜访了基恩基勒教授,他当时提议通过二维傅立叶变换可得到二维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识到这一建议的重要性和普适性。最终导致了傅立叶成像技术的发明。